史威登堡神学著作
166.此外,我还看到他们在这个星球上的居所。这些居所是长长的矮房子,照着所划分房间的数量而在两侧各有窗户。屋顶呈拱形,尽头两边各有一扇门。他们说,这些房屋是用泥土建的,屋顶铺有草皮。窗户是用草线制成的,这些草钱被编织起来,以便光能照进来。我还看到一些孩子。他们说,他们的邻居来拜访他们,尤其为了自己的孩子,以便这些孩子能与其他孩子在其父母的视线和看顾之下做伴。田地也出现了,它们因庄稼快要成熟了而正在发白。我还被指示这种庄稼的种子或谷粒,它们类似中国的小麦。我们又看到由这种谷粒做成的面包,尺寸很小,呈四方形。那里也有长满青草的平原,里面有鲜花,以及果实像石榴的树木;灌木也有,但不是葡萄树,所结的浆果可以酿酒。
897.由于此处论述的主题是重生的古教会成员,所以“看”表示承认和有信。“看(译注:经上或译为看见、观看等)”具有这种含义,这一点从圣言清楚看出来;如以赛亚书:
你不仰望作成这事的,也不看远古以来形成这事的。(以赛亚书22:11)
这论及锡安城;“不看远古以来形成这事的”是指不承认,更不用说有信了。同一先知书:
要使这百姓心蒙脂油,耳朵发沉,将他们的眼涂抹掉,免得他们眼睛看见,耳朵听见,心里明白,回转过来,便得医治。(以赛亚书6:10)
“眼睛看见”表示承认和有信。又:
在黑暗中行走的百姓看见了大光。(以赛亚书9:2)
这论及接受信的外邦人,就像本节论到挪亚的话一样,即:“他移开盖观看”。又:
当那日,聋子必听见这书上的话;瞎子的眼,必从幽暗和黑暗中看见。(以赛亚书29:18)
这论及外邦人皈依信仰,“看见”表示接受信。又:
你们这耳聋的,听吧,你们这眼瞎的,看吧,好看得见。(以赛亚书42:18)
此处意思一样。以西结书:
他们有眼可看却看不见,有耳可听却听不见,因为他们是悖逆之家。(以西结书12:2)
这表示那些能理解、承认、有信,却不愿意这样做的人。“看”表示有信,这一点从旷野中的铜蛇代表主很清楚地看出来,当时,凡看它的人都得了医治;论到这铜蛇,摩西五经上说:
你制造一条火蛇,把它挂在杆子上,凡被咬的,一看这蛇,就必存活。事就这样发生了,若蛇咬了人,那人一望这铜蛇,就活了。(民数记21:8-9)
谁都能从这段经文看出,“看”表示信,因为在这个例子中,“看”除了代表对主的信之外,还能代表什么呢?这一点从以下事实看得也很清楚:流便,就是雅各的长子,因“看见”而得名,“看见”在内义上表示信(可参看前面关于教会头生的或长子的论述,352, 367节)。
1919.“亚伯兰对撒莱说”表示感知,这从前面的阐述(1898节)清楚可知。“亚伯兰对撒莱说”这句话代表并表示主的感知;而“撒莱对亚伯兰说”这句话代表源于这感知的思维,或说受这些感知启发的思维;思维来自感知,或说感知启发主的思维。那些拥有感知的人所具有的思维并非来自其它源头,或说感知是他们思维的唯一源头。然而,感知是一回事,思维是另一回事。为了看到它们是不同的,以良心为例来说明。
良心是对从主通过天堂流入之物的一种总体、因而模糊的指示。所流入的那些事物在内层理性人中显现,在那里可以说笼罩在云雾中;这云雾是由关于信之真理和良善的表象和谬误产生的。思维虽不同于良心,却是从良心流出的,因为那些有良心的人照着良心思考和说话。思考几乎就是解释良心告诉我们的东西,或说解释构成良心的各种事物,并把它们分解转化为思维或观念,然后转化为词语。正因如此,主将那些有良心的人保守在对邻舍的良善思维中,并阻止他们对邻舍思想邪恶。因此,良心只能存在于那些爱邻如己,并对信之真理拥有良善思维的人里面。这个例子说明了良心如何不同于思维,顺带也说明了感知如何不同于思维。
主的感知直接来自耶和华,因而来自神性良善;而祂的思维则来自直觉真理和对它的情感,如前所述(1904, 1914节)。主的神性感知无法以任何概念,甚至无法以天使的概念来理解,所以它是无法描述的。与主的感知相比,天使的感知(在1384等,1394, 1395节中有描述)几乎没有。主的感知因是神性,故是对天上的一切事物的一种感知,因而也是对地上的一切事物的一种感知,因为秩序、联系和流注是这样:凡对天上的事物拥有感知的人,也对地上的事物拥有感知。
但主的人身或人性本质与祂的神性本质合一,同时变成耶和华之后,主就超越了所谓的感知,因为祂高于存在于天上,并从那里存在于地上的秩序。耶和华就是秩序的源头,所以可以说,耶和华是秩序本身。祂独自或从自己掌管秩序,不仅像人们所以为的那样从总体上掌管,甚至还从最小细节上掌管,因为总体来自这些细节,或说最小细节构成总体。谈论一个总体,却又把细节从它那里拿走,无异于在谈论一个没有部分在里面的整体,因而无异于在谈论不包含任何东西的某种事物。因此,声称主的规定是普遍的,总体上的,而不是具体细节上的,这完全是错误的,纯粹是所谓的没有对象的空虚概念,或凭空想象。因为从总体上,而不从最小细节上规定和掌管,就是完全不规定和掌管任何东西。这是一个哲学真理;然而,说来奇怪,哲学家们自己,包括最著名的,却以不同的方式理解这个问题,并以不同的方式思考。
目录章节
目录章节
目录章节